中国城乡环卫网

关于聊城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调研

 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意见》下发以来,聊城市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在过去治理的基础上,城乡环境面貌又发生新的变化。2015年3月,全省乡村文明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聊城市召开,所辖的8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首批认定。

  一、成效

  城乡环境面貌出现了新改观。实地调研中,当地领导和群众普遍反映,聊城市广大农村近年来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有些地方仍遗留着“三大堆”现象,即“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沿街乱堆乱放柴草,路边随意堆放人畜粪便,街头巷尾随地堆放建筑物料等各种垃圾,车辆及行人出行困难、苍蝇乱飞、塑料袋乱飘。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以来,从村内到村外、从主干道路到胡同小巷、从地面到地上和沟壕、从道路到村民的院内院外和房前屋后,通过全面整治,彻底清扫,整体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高兴地说:“美丽村落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城乡群众的生活习惯、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有了新提升。调研走访时了解到,原来聊城市的农村,随手丢弃垃圾的现象很常见,甚至乱写乱涂、小偷小摸等行为也不稀罕。随着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城乡面貌的新改观,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比以前有了明显变化,注重环境卫生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讲究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明胡同”“文明户”“道德榜”的建设和完善,使得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风尚在不断提高,村风也日益好转。“讲文明、树新风”“新农村新生活、新生活新风尚”蔚成风气。调研中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以来,全村的文明氛围越来越浓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农村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随着农村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生活和生产垃圾与日俱增,严重污染土壤、空气、水系,成为困扰农村生态发展的瓶颈制约。自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以来,通过秸秆还田、沼气利用、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为资源和财富,实现了土壤改良、环境修复和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的可持续性。如聊城市旅游度假区于集村积极鼓励对灰渣、秸秆、剩菜剩饭等就地处理或综合利用,大部分住户已通沼气管道,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加到沼气池里,产出来的气能做饭、烧水,既省钱又环保。

  二、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聊城市把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一是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聊城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考核办法》等。三是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参照市里模式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四是抓好责任落实,明确规定,市牵头单位负责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合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搞好调度督导推进;市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工,整合政策、资金、项目,形成推进合力;各县(市、区)强化主体责任,负责制定本地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运行经费保障制度和监督考核机制等。按照“条块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制。到2015年3月底,全市累计清理存量垃圾564万吨,动用机械9.4万台,动用人力192万次,对6458个村庄社区全部进行了整治提升,彻底解决了“垃圾围村问题”。

  (二)建立队伍,配置设施,强化工作基础保障。重点加强环卫队伍建设,按服务人口2-3‰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实行“定时间、定区域、定任务、定标准、定报酬”,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四落实”。按照每10-15户配置1个垃圾桶的标准统一配置,做到合理布局、方便村民投放,坚决取缔露天非密闭式垃圾存放设施,全部配齐密闭式专用车辆运输垃圾。目前,全市保洁人员达到1.8万人,垃圾清运人员达到2200多人,垃圾处理人员达到400多人,初步组建起了一支覆盖城乡、延伸村(居)的环卫管理作业队伍;配备垃圾箱14.3万个、垃圾收运专用车1695台,135个乡(镇、街道)已全部建成垃圾中转压缩站或垃圾分拣站,全市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060吨。

  (三)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满足工作经费需求。按照市里支持、县(市、区)配套、乡(镇、街道)投入、村(居)筹集的方式,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1.2亿元。一是市财政设立城乡环卫一体化专项奖补资金,以奖代补,对工作突出的县(市、区)分类奖励。二是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各乡(镇、街道)都安排了财政专项资金。三是探索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垃圾转运费用由县(市、区)财政、乡(镇、街道)财政、农户按3:3:4或4:3:3比例共同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四是最大限度放开农村环卫保洁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

(四)着眼长远,创新机制,发挥市场在整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把环卫作业中经营性的服务项目推向市场,招标成立保洁公司。二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农村家庭垃圾有偿处理的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如冠县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成立了“政和”垃圾处置服务中心,按区域建设了10个垃圾分拣转运站,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在全市率先走出了一条从源头上治理、垃圾总量减少、资源再生利用、管理一杆到底、投资数额较少、操作简单快捷、社会效益显著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新路子。三是每个县(市、区)组建1-2家市场化运营的环卫总公司,实现全县域统一运营、全面托管、全程负责。

  (五)强化督导,严格考核,促进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持续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多次召开市级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不定期由市领导带队进行现场观摩、专项督查,对工作推进快、效果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措施不力、工作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予以通报批评和公开曝光。二是采取接受群众投诉举报、媒体曝光、电话抽样调查、考核组日常巡查等方式进行不间断督查,将结果作为以奖代补、分类奖励依据,作为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城镇化考核先进评选前置条件,并要求排序最后两位的县(市、区)委书记在聊城电视台作表态发言。三是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制定了监督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要求末位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在本地电视台作表态发言。四是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在主要媒体开设专栏,报道典型、曝光落后,已曝光乡(镇、街道)84个、村(居)1238个。

  (六)舆论引导,加强培训,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张贴标语、悬挂条幅、发放明白纸、印制挂历等,积极开展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活动。二是抓好教育培训,组织开展了以改善农村环境、转变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类培训5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三是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制定了村规民约、门前“三包”等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评选“文明卫生示范户”,引导群众按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
三、启示

  聊城市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推进以来,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聊城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坚持把领导高度重视和依靠群众积极参与相结合,这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的根本保证。城乡环卫一体化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聊城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召开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现场推进会进行部署和督导,统一了思想,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同时,在广泛深入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方面狠下功夫,使城乡环卫一体化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确保了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坚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这是城乡环卫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的现实选择。近年来,聊城市的农村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要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面对的困难很多。为切实把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实抓好,聊城市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实行政府主导,总体统筹城乡发展、谋划推进城乡环卫;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机制创新和完善,积极探索和尝试公司化、市场化运作的环卫运行模式,着眼于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让市场配置在城乡环卫一体化中焕发出最大潜力,凝聚成巨大优势,从而使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突破性改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