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 城乡环卫>
  • 热点新闻>
  • 源头分类越细致处置末端越“甜蜜” 高纯度湿垃圾让处置厂尝到“甜头”

源头分类越细致处置末端越“甜蜜” 高纯度湿垃圾让处置厂尝到“甜头”

  时隔17个月,再次见到杨元晖,他脸上多了几分自信,少了几抹愁云。

  杨元晖是上海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的负责人,通俗点说,是一家湿垃圾厂的厂长。

  杨厂长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源头稳定的湿垃圾产生量。目前,这家湿垃圾厂的日均湿垃圾处置量稳定在180吨以上,夏季高峰期有时可达240吨/日至250吨/日,超出了200吨/日的设计产能,那段时间,设备处于连轴转的状态。

  从“饿得慌”到“吃饱了”

  时钟拨回17个月前,湿垃圾厂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日均运到这家厂的湿垃圾只有150吨左右,设计产能只实现了七成。

  “以前饿得慌,现在吃饱了,将来还会吃撑!”杨元晖笑称,这是一种“甜蜜的烦恼”,因为随着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将在源头“干湿分离”,更多湿垃圾会通过专门的收运渠道,被送到湿垃圾厂处置。

  这种“甜蜜的烦恼”不只是杨厂长的个人烦恼。

  一组数据反映上海近年来湿垃圾量的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年底,上海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在2.6万吨至2.7万吨左右,其中约4400多吨为湿垃圾。根据测算,上海绿化市容部门预计今年上海日均分离出的湿垃圾量将达到5000多吨,比去年多出1000多吨。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底,上海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要提高至7000吨/日的水平,这意味着,管理部门相当“看好”湿垃圾的增长,2020年上海源头产生的湿垃圾量被认为会比2019年再多出1000多吨/日。

  增加“胃口”已是必然。杨元晖透露,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的二期正在建设,最快有望在今年7月投运。届时,这座湿垃圾厂的日均处置能力可达600吨/日,不仅能接纳闵行区产生的湿垃圾,还能有多余的“胃口”,“吃”一点徐汇、长宁等中心城区的餐厨垃圾。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湿垃圾项目也被提上了日程。根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此前公布的计划,上海2018年计划新建、扩建5座湿垃圾处理设施,另有3座设施预计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对于未来,杨厂长充满信心:“我是7年前转行进入垃圾处置行业的,当初就是认准了前景广阔,而且能造福于民,造福于环境。这些年虽然困难不少,但希望永远多过失望。”

  湿垃圾纯度越来越理想

  处置设备的“口粮”多了,是好事,可湿垃圾处置其实是个精细活,“口粮”里的杂质多了,设备就容易“拉肚子”。在源头不断有湿垃圾需要处置的压力下,“拉肚子”是要极力避免的问题,处置设备不容有失。

  “过去,纸巾、塑料袋、快餐盒、酸奶瓶……啥都有,经常卡住设备,或者导致末端产品质量低下。”杨元晖坦言,随着源头湿垃圾产生量的快速增加,湿垃圾的纯度一度让他们头疼不已。但去年下半年开始,尤其是今年春节后,湿垃圾的纯度越来越理想,近期的杂质占比已经控制在15%以内,而这家湿垃圾厂设计的湿垃圾来料纯度“红线”恰好是不能低于85%。

  实际纯度可能比85%还要高。记者站在卸料口旁,随机查看一辆环卫车刚卸下的湿垃圾,带有孔眼的链板过滤掉液体后,躺在上面的湿垃圾大多是剩饭剩菜,只有零星的几团纸巾或几只塑料餐具,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对此,杨元晖十分感慨:“这说明源头的垃圾分类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升,感谢每一位认真分类的市民,他们看似不起眼的举手之劳,正是我们前进的根本动力!”

  高纯度的湿垃圾,已经让处置厂尝到了“甜头”。在车间内,有一股淡淡的香味,类似酱厂或酒厂里的味道。

  杨元晖告诉记者,这股香味来自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后的产品——土壤调节剂。只要控制好温度、压力和供氧等环节,生化处理机里的湿垃圾加入菌剂、搅拌后,等待10小时至12小时就能变废为宝,成为有些像“肉松”的土壤“补品”,十分畅销。

  就在最近,闵行区餐厨再生资源中心的产品经过角逐,成功进入湖北市场,用于当地沿江土壤的修复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山东、浙江等地,上海湿垃圾变成的“宝贝”,也被广泛用于蔬菜、水果、药材、茶叶等种植用地以及盐碱地等问题土地的恢复、改良。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寸土寸金的上海,目前消纳土壤调节剂的空间和热情还十分有限。

  “湿垃圾的就近处置和循环利用,是最为低碳节能的出路。”杨元晖希望,随着未来上海源头湿垃圾的产量不断增长,可以有更多成规模的土壤调节剂订单来自上海本地,让湿垃圾在市民的“家门口”就能完成华丽蜕变。如此,将让更多人看到并认同垃圾分类的价值,进而主动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