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新华社:大数据助力垃圾分类的盐田样本

大数据能为垃圾分类这一难题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在深圳市盐田区中英街壹号小区和蓝郡西堤小区,近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夜生活”:晚上19点以后的夜晚时光,“小区资源回收站”会成为社区居民最多光顾的地方,其中以中老年人为最多。

上图这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终端,过去的几年已成为盐田一些小区居民的“大朋友”。居民在屏幕前和这位“大朋友”打过招呼后,登录系统、进行垃圾的称重和投放、最后在机器旁边的洗手池洗手,整套流程有条不紊,耗时不超过两分钟。

除了居民们最常用的厨余垃圾回收,回收站内还设置了:“玻金塑纸”等可回收物、有害物和其他垃圾的投放窗口,供居民分类进行垃圾投放。遇到垃圾不好辨别种类的时候,同样参与垃圾分类“夜生活”的督导员就会进行指导,这些督导员大部分都是志愿者,日常负责监督居民的垃圾投放。“我们的工作光荣,但是也挺轻松的,大家都熟悉操作流程,也很少有投放错误的情况。”一位女督导员说。

盐田区2011年开始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工作,2015年在全国率先推行大数据智能垃圾分类模式。

“我们现在都挺适应的,垃圾分类本来是为环境做贡献,大家都愿意出一份力。而且操作简单,很适合我们老年人”。正在排队进行垃圾投放的女士今年六十多岁,是盐田区整个垃圾分类进程的见证人,“现在(垃圾分类)越做越好了,还能用倒垃圾的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像我们家的牙膏之类的,都是垃圾分类积分换的!”

引导居民自觉参与、源头分类、家庭分拣、精确投放。近年,盐田区更将垃圾分类计入信用体系,在奖惩并行的制度下,参与垃圾分类的居民比例不断提高,很多小区居民参与率接近85%,垃圾分类成为了日常生活的新方式。

前端:智能化收集分类

近年来盐田区统一了生活垃圾分类“十三分类”的管理标准,投入了350多台智能分类收集设备,覆盖全区所有的物业小区、城中村、学校、医院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在智能机器的帮助下,垃圾分类投放端的监测变得更加科学。

人脸识别、自动采集、触摸操作、语音播报……这些听起来充满了科技感的设备,早已走入社区居民的身边。

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居民在投放垃圾的前、中、后期都能得到直接的指导,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投放的难度。智能设备在垃圾投放前即会播放垃圾分类教程;投放成功之后,还会得到由区里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的“碳币”和小礼物。

同样,依托智能设备开发了“互联网+分类回收”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将居民们每日投放的垃圾的信息收集起来,320个生活垃圾分类点都投放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更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得出一张各小区垃圾分类投放习惯及需求的实时表格,甚至可以检测居民的居住变化等。而基于这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各地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人员的调动与匹配,在何处放更多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投放点多久收一次垃圾?这些问题都将得到具体解决,形成更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方案,最终“用数据服务、用数据监管、用数据决策”。

中端:分类收运,智能化监管

如果说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是垃圾分类的第一步,那么垃圾收运就是第二步。

相信不少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早就已经自觉遵守着垃圾分类的做法。但是有时,在一些还没有完全推行垃圾分类的地方,居民已经自发分好类的垃圾又在收运时被一股脑地倒进了同一个垃圾车,这就失去了分类的意义,极大地挫伤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而“大数据垃圾分类”在中端的主要作用则是监管。智能化监管平台采用视频摄像、RFID射频识别、GPS定位、4G无线传输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厨余、大件、园艺、有毒有害等不同类别的垃圾,都有由专业服务单位配置带智能称重、导航定位、数据统计的专有的运输车辆。每辆垃圾运输车的路线、停顿时间、收容重量都会被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统一反馈到监测系统。大数据助力下的垃圾收容转运,不仅有效避免垃圾混运的情况,有效防止垃圾偷运、非法外运等现象发生,更确保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处理方式,让市民能看到自己的分类没有白做。

“而且因为我们的监测到位,从此地沟油在这里就杜绝了。因为他们没有买到垃圾渍水油的途径了。”盐田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负责人介绍。

后端:基地化分类处理全覆盖

垃圾分类之后的最后该如何进行垃圾资源的再利用,是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环。“餐厨垃圾油水分离、废旧家具拆解、绿化垃圾粉碎、低价可回收物分拣、有毒有害垃圾暂存、小型化垃圾就地处理等,实现了分类垃圾末端处理全覆盖。”

在这个垃圾分类的循环利用示范基地中,每样垃圾都被放置到适合的位置。“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由于前端和中端的配合,终于来到处理厂的后端垃圾重新回到正确的地方,有条不紊地形成了一个环保的资源再生大系统。

其他垃圾的焚烧发电厂,也因为前端中端的严格分类,而得以更加精准化处理,利用效率提高。同样用大数据进行操作的高新垃圾处理厂一改人们往常对于垃圾厂的印象,这里确是绿树环绕,山水秀丽,花香沁人。科技助力之下的垃圾后端处理厂,开始向更生态更绿色的方向靠拢,让垃圾真正从“围城之毒”,变成可与人们共处的和谐自然的一部分。

规划:探索编制规范指引

在整个盐田区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大数据无处不在。“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方式不仅让垃圾分类处理环环相扣,方便彼此;更重要的是让这一切步骤规范化、透明化和便捷化。

对于现行的垃圾分类回收之路而言,全数据化的实时监控和处理能力,可以让垃圾分类从一件依赖人工的工作,逐渐向机械化转型。它带来的效率提高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收益,也为其他正在垃圾分类处理起步阶段的城市,提供了具有高可学习性的经验。

而对于亟需改造的城市空间,“大数据”所提供的他地数据又可以通过寻找与待改造地相似状况的方法,为城市布局提供借鉴和建议,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利于垃圾分类收集的效率最大化。

结语:可推广复制可持续发展

今天的盐田人,把垃圾分类变成了一种习惯。美好的环境由大家共同维护,在城区规模、人口、经济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盐田区目前每天垃圾减量100至150吨。垃圾焚烧处理量始终保持零增量。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作为深圳最早开展垃圾分类的城区,盐田区在运用大数据助力城市垃圾处理方面提供了实践经验。由于大数据本身高适应性的特点,在5G时代到来后,它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助力更多城市区域的生活垃圾智能化分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