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探究——以广西钦州市为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解决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以广西钦州市为例,探讨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

  一、钦州市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3年开展“美丽钦州•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钦州市持续推进“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集镇”活动,全市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乡村环境卫生资金缺口较大

  目前,钦州市乡村环境卫生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财政投入,投资方式单一。农村环境卫生设备设施的购置、运转,城镇环卫工人、城监管理员、乡村保洁员的财政配套补助,农村的规划、污水整治以及垃圾清运处理,特别是“宜居乡村”阶段的项目建设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钦州市各县(区)财政底子较为薄弱,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到位,乡村环境卫生工作资金缺口较大。

  (二)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尚需提高

  乡村环境卫生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农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也是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的主体。但从现状来看,多数群众依然“游离”在乡村环境卫生工作之外,存在“等、靠、望”思想,主要表现在:群众不愿多出建设资金,都想着依靠政府投资,对建设过程不够关心,对建设成果不够珍惜,如对村屯垃圾池和垃圾转运设施的后续管理不到位,有的项目运维难以为继而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的热情不高,主动改善生活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长效机制得不到具体落实,如村屯的村规民约、“户前三包”制度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群众不能自觉遵守,导致环境卫生问题容易出现反复。

  (三)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机制不全

  “垃圾不出村”及“户集村收镇运镇处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要求,“户集村收镇运市(县)处理”的农村垃圾清运处理机制尚未全面建立。曾经发挥作用的简易垃圾焚烧炉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各镇简易垃圾填埋场多数已堆满为患。目前,正在建设的广西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两年攻坚战的乡镇片区和村级垃圾处理项目进度缓慢,上级资金及本地配套没有及时到位,有的项目建成后缺乏后期运维资金保障。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垃圾处理问题仍然是钦州市乡村建设工作最大的困扰。

四)“清洁乡村”活动持续推进乏力

  根据《“美丽钦州”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美丽钦州”乡村建设分“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推进,每两年为一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宜居乡村”阶段,主要开展“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文化乐民”四个专项活动(以下简称“四民”),虽然“清洁乡村”是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但在不少地方已出现淡化现象,加上“四民”专责小组涉及部门多,协调机制不够顺畅,综合组织协调能力不足,对镇村工作的业务指导造成“清洁乡村”的缺失。与此同时,各镇对乡村清洁宣传力度不够,仍有部分群众在宜居乡村阶段对乡村清洁工作缺乏深入了解,主动参与性不强,未能形成合力、人人参与乡村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钦州市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的探讨及思考

  针对乡村环境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议以建立完善六大机制为切入点,深入破解发展难题,完善各项乡村建设制度,让制度的约束力深入民心,发挥作用,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建立完善乡村清洁宣传教育机制

  宣传教育应贯穿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全过程乃至更长时间。一是加大《条例》的宣传学习。将《条例》融入村民生活,营造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乡镇“四所合一”机构改革之机,积极完善乡镇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规范乡村清洁行政执法活动,着力推动《条例》全面落实,让爱护环境成为农民的内在需求、自觉行动和规范行为。二是加大群众对村规民约、“户前三包”内容的培训力度。文化部门要组织排练群众喜爱的歌曲、相声、小品、采茶、舞蹈等文艺形式,送戏下乡,寓教于乐,让群众支持并投入乡村环境卫生工作,使乡村清洁工作深入群众内心,真正形成自觉行为。三是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乡村环境卫生。进村入户讲解乡村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重大利好、规划思路、资金筹措、出资比例、实施办法等,让每个村民知情、领悟、拥护,形成共识,凝聚合力,齐心推进,乡村环境卫生工作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二)建立完善农村污垃处理工作机制

  完善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系统,引导农村垃圾源头分类。“户集村收镇运镇处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必须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一是加快推进钦南区、钦北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农村生活垃圾压缩运往钦州海诺尔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实现“村收镇集县(区)运市处理”模式。二是加快完成列入广西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两年攻坚战项目的39个镇级垃圾处理中心、75个村级垃圾处理中心的建设补发,尽快投入使用、发挥效益。三是将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资金纳入全市财政专项预算,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彻底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题。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前述一、二两种模式可以同时并存运行,第二种模式主要针对相对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机制

  一是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应保留乡村风貌、民族特色,围绕乡村建设目标,高标准抓好各村规划和建设,引导和规范乡村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乡村环境更加靓丽,推动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开展。二是持续推进示范建设。在原有打造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示范村的基础上,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拓片成面”,全面铺开,做到点有特色,线有美景,片有精品,建设一批配套完备、功能完善、产业发展、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点,树立全市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常态化典型。三是充分展示钦州乡村环境卫生形象。以2017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钦州赛道为切入点,在线上部署“宜居乡村”示范建设点,密集成线,市级、(县)区级、镇级示范点分布在线上。在赛道美化、沿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风貌改造的基础上,结合“四民”工作,整合住房城乡建设、农业、环保、卫生、林业、交通、水利、文体、财政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倾斜打造,向世界展示钦州乡村环境形象。

  (四)建立完善乡村环境卫生联动激励机制

  各县(区)总部署协调,建立责任部门、各镇村常态联络工作机制,实行区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全覆盖,动态监管工作进度。市级继续将乡村清洁工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绩效考核,加大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力度,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持之以恒开展每年2次的清洁乡村巩固提升阶段抽查考核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建立完善乡村环境卫生多元投入机制

  将财政项目资金向美丽乡村建设集聚,并把乡村环境卫生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建设标准和质量。除了财政专项资金投入,还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乡村环境卫生建设,鼓励与企业合作,引进专业公司对美丽乡村项目进行整体策划包装,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创新投入机制,通过土地确权流转,“以地生财”,让老百姓拥有发展资金并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为乡村环境卫生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让农民群众在富裕起来的同时扮靓家园。

  (六)建立完善乡村环境卫生督查问责机制

  坚持每月工作例会制度,规范项目申报、规划、立项、招投标、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乡村办督查组每季度对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提交组织,严厉问责,有效推进乡村环境卫生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落实。

 三、结语

  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推进解决制约农村生态宜居和基础建设的突出问题,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美化农村,富裕农民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钦州市为例,探讨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常态工作机制,希望为其他市县开展乡村环境卫生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