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上海调查疫情期间垃圾分类:没志愿者,三分之二小区拿到优秀

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获悉,今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水平,上海市民也展现了良好的素养。

据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徐志平介绍,从跟踪调查20余个居住区的情况来看,疫情防控期间,在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有三分之二的居住区仍能保持优秀的自觉分类投放水平,另外三分之一的居住区能保持在良好的分类投放水平。

同时,因受疫情影响,湿垃圾和可回收物分类成效方面绝对量有所下降,但与预期分类率相比,仍超越了预期要求或基本与预期保持平衡。3月份,全市干垃圾处置量为11693吨/日;湿垃圾(含居住区、菜场、单位餐厨垃圾)分出量为7394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为3342吨/日。

2020年,上海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将在2019年良好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动员,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围绕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着力完善全程分类体系、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做好生活分类推进工作。

其中,在攻坚突破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将推动基层开展创新,借助技术手段,优化源头投放环境,强化源头分类质量监管。

比如,采取“科技+管理”模式,破解误时投放点管理、破袋投放引导等难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规程;推进垃圾投放点加装智能监控设备、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统等方式对源头分类行为进行监管,尤其是对误时投放点分类投放行为加强监管并及时反馈,做好误时投放点垃圾分类实效日常管理。

改善生活垃圾投放环境方面,上海将在具备条件的居住区推广“白菜拉拉袋”等小发明小创新,方便居民分类投放。坚持条管块督相结合,有效提升高校、医院、交通枢纽、公共场所分类实效。突破产业、政策、地域限制,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

“我们今年大的方向,是‘科技+管理’,希望改变以人海(志愿者)战术为主的管理模式。”徐志平表示,已经有不少小区在探索一些科技手段,比如加装监控装备、用读卡方式开箱等。“不只是误时投放点,也包括定时定点投放点,我们都希望能够做到‘科技+管理’。”(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