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推进城市特种车辆新能源替代,郑州为什么行?

1759。


这个数字为河南省郑州市摘得了新能源混凝土运输车保有量全国第一的桂冠。

不仅如此,截至2023年年底,郑州市保有1500台新能源渣土车、3.35万辆新能源出租车、6717辆新能源公交车、2.8226万辆新能源物流车,多项数据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这既是郑州市作为试点开展3+2特种车辆新能源替代交上的优异答卷,也是郑州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底气。

科学研判:成也NO2  败也NO2

“2020年以前,郑州市未能退出全国空气质量168重点城市后20位,败在二氧化氮(NO2);2021年以后,郑州市成功退出后20位,成在NO2。”提及郑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定退出“倒20”的情况,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移动源处处长解伟杰下了这样一个定论。

分水岭正是在2020年年底。当时郑州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向郑州市委提交过一份《关于我市二氧化氮指标分析和减排措施的报告》。

报告中,郑州市当时面临的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跃然纸上:“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出现蓝天白云的天数在逐步增加。但在六项污染物中,我市二氧化氮年排名最差,1月—10月在168 城市倒排第 11,在省内连续5年排名倒数第1;年度改善幅度较小,今年 10月份以来上升12%,拉高综合指数,影响年度排名,成为影响我市能否顺利退出后20名的关键指标。”

污染状况的关键元凶之一NO2主要来源于移动源和工业源的氮氧化物排放。

2019年,郑州市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中,移动源排放占73.9%,占比在增加;工业源排放占 24.6%,比 2017 年下降 9.8%。

解伟杰告诉记者:“当时,城区燃煤机组和非电行业燃煤锅炉即将‘清零’,天然气锅炉已基本完成低氮改造,电厂、水泥、耐材、氧化铝等重点行业已基本实现超低排放,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这意味着工业源减排空间有限,移动源成为氮氧化物减排的关键。”

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郑州机动车保有量大,货运车辆、过境车辆及外地入市车辆数量庞大是既有现实。但具体到市区内的环境空气质量,反而是出租、公交、环卫、物流、渣土、混凝土运输车辆等高频行驶车辆带来了大量的氮氧化物排放。“这些高频车辆大部分在中心城区运行,占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的44.3%。” 解伟杰分析。

在科学研判、精准定位污染的重点根源所在后,郑州市移动源减排的帷幕徐徐拉开。

让新能源车“多跑两趟”,每年平均多行驶70天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郑州率先在全省开展“3+2”特种车辆新能源推广应用。

“3+2”特种车辆,即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车、重型柴油货车(含环卫车)等3类重型车辆,出租车(含网约车)、轻型城市配送物流车等2类轻型车辆。

“‘3+2’特种车辆新能源替代是一项先行先试的工作。郑州这些特种车辆虽然车况老旧,污染物排放高,但尚未达到强制报废年限。同时新能源车辆一次性购车成本高,路权无较大优势。我们在调研时,一直在探索如何让在环境效益明显的同时,让企业成本不增反降,让新能源车主的收益不减少反而增多。” 解伟杰说。


在郑州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下,市城管、城建、交通、生态环境、公安、工信等多部门联合,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郑州市新能源渣土车推广实施方案》《郑州市推广使用纯电动混凝土运输车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出台。

对很多企业而言,“多跑两趟”就是利好。


郑州便保障新能源特种车辆的路权,增加其作业时间。据悉,新能源特种车辆除早晚高峰外,其余时段均可运行,意味着新能源渣土车较燃油车辆每天可多行驶10个小时以上。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期间,新能源车辆不受管控影响,每年可多行驶70天以上。此外,相关省市重点项目优先使用新能源车辆,自2023年1月1日起所有财政投资项目全部使用新能源车辆。

真金白银投入资金支持。据介绍,郑州市一方面是对产业进行研发补贴。《郑州市2021年新能源特种商用车研发资金奖励方案》对纯电动渣土车、水泥罐车,按照10万元/辆的标准给予研发奖励;纯电动物流车,按照车辆电池容量70kwh以上2.4万元/辆、70kwh以下0.8万元/辆的标准给予研发奖励。

另一方面,对老旧车辆淘汰和新能源车运营减排进行补贴,《郑州市新能源渣土车减排奖励办法》《郑州市燃油混凝土运输车淘汰奖励办法》《郑州市新能源城市货运配送车辆运营补贴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年限和运营里程对车辆所有人进行补贴。


政策支持下,多家企业迅速响应,郑州众联混凝土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公司总经理耿孝永告诉记者,2021年5月公司一次性购置新能源纯电动搅拌车50辆,至今已投入使用3年,运行良好。

“新能源车辆操控方便,使用过程中无噪声,更安静,170—190公里的续航也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生产运输需要。新能源车虽然前期投入稍高,但运营中比燃油车费用低三分之二。” 耿孝永介绍,以每月运营120趟核算,纯电动搅拌车的电耗费用在5000元左右,而柴油搅拌车的油耗费用大约为17500元,每月可节省成本1.25万元。

借着政策优惠,这家企业又购进5台新能源纯电动装载机替代了燃油装载机,前者每工作一个小时比后者节省近120元。“今年我们还将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不仅我们的纯电动搅拌车可以用,混凝土设备、制砂设备也能使用,在厂区实现‘自发自用’,降本增效同时实现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耿孝永说。


高水平保护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腾飞

通过不懈努力,郑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郑州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提升11个位次;其中,最能代表移动源污染治理成效的NO2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25.6%,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从倒数第8位提升至倒数48位,提升了40名。

高水平保护也推动了高质量发展。在确定3+2特种车辆新能源替代目标后,郑州市委、市政府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千亿产值新兴战略产业进行布局,吸引比亚迪、上汽、一汽等车企前来投资,同时,积极帮扶指导本地企业参与其中,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新驱动。

目前,郑州市集聚了宇通客车、上汽、比亚迪等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7家,宇通重工、红宇专汽等专用车制造企业15家,弗迪动力、深澜动力、比克电池、福耀玻璃、郑州飞龙部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2023年,全市实际下线新能源车辆31.6万辆,同比增长3.5倍。2024年预计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70万辆。

解伟杰表示,下一步,郑州还将不断探索交通领域降本增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持续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按照“路线图”,2025年年底前,郑州火电、煤炭、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建成区的载货汽车(含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邮政用车、市政环卫车、出租车基本使用新能源车。生活垃圾、医疗废物运输车辆“密闭车辆+新能源运输方式”转变,2025年全部实现新能源化。


不断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公转铁工作。将上街中部国际陆港打造成为全国先进的绿色数字陆港,2025年力争实现中部国际陆港周边50公里范围内300万吨煤炭公路运输方式转变为“集装箱+铁路+新能源车辆”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