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环卫网

襄阳市襄州区新常态下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探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深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管理范围逐步从市区向市郊、从集镇向乡村延伸。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已成为新时期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常态。统筹城乡环境卫生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关键点在深化环卫体制改革,必须通过环卫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生活和思维方式向城市转变,逐步实现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

  一、襄阳市襄州区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现状

  2013年襄州区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一体化体系建设方案,并连续三年将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建设列入民生工程十件实事内容。按照“户有垃圾桶、组有垃圾池、村有垃圾收集点、一个镇一个垃圾转运站、两个镇一个垃圾压缩站”的总体要求,开展“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绿满襄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推动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基础性工作建设。2014年襄州区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在该区洪山头建设了一座日处理400吨垃圾的压缩站,在双沟、伙牌等镇建成6座压缩站,11个转运站,400多个垃圾池。2015年计划在朱庄物流园、张家集等镇再建6座垃圾压缩站。如此大的决心,这么大的投入,充分体现政府在关注民生上下实力、动真劲、不马虎,着力把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二、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惠及广大村民百姓,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好是现实需要,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襄州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与管理瓶颈。主要表现在:

  一是管理责任主体不明,影响工作推动。没有建立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工作组织保障机制,没有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和牵头单位,影响工作正常推动。二是建设运行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正常移交。有的由于资金迟迟不到位,影响中转站建设进度;有的已经建成,但因后续运转经费配套不到位,影响正常运行。据初步测算,截止2015年3月,襄州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建设运行资金缺口为500万元。三是机制建立不完善,垃圾入池率低。襄州区目前大部分镇已完成前期阶段性基础设施建设,但整个运营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镇以下垃圾收集运输体系没有有效建立,垃圾入池率低。以该区伙牌镇为例,建成运行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日处理垃圾为80吨,但实际入池率仅为35%。四是村民环境意识不强,垃圾收运不统一。目前农村村民随意乱倒垃圾现象司空见惯,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少村居民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长期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导致环境现状不理想。还有的村民对生活垃圾的统一收运体系建设不重视、不支持,不愿垃圾池建在自家宅基地附近,不愿将垃圾投放到中转站集中处理。

  三、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几点建议

  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是城乡环卫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性工作。据了解,我国北京等一线及沿海发达城市对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关注得早、研究早、实施早、投入早,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已经走在了内陆城市的前列。与这些城市相比,襄阳市襄州区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城乡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襄州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切实搞好城乡垃圾一体化管理工作,现将其它城市先进经验与襄州区实际相结合,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政府牵头为主导,全面推进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工作是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区情实际,成立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高位领导协调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主抓部门和单位职责,在工作定位上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即: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作为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是一场环境卫生方式和习惯的“革命”,必须由政府牵头具体抓,坚持属地负责,专业管理,村组发动,村居民参与,形成社会各界和广大村居民参与配合的合力。

  (二)以财政支持为保障,强力推进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庄建设,没有资金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引导农民积极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区财政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运行经费的落实。在考虑区级压缩站人员工资和各站的维护费用、营运费用的同时,也要适当考虑镇以下的人员及收运费。决不能因经费无保障而前功尽弃。要建立区镇为主、村级参与的投入机制。区政府负责各镇及镇以上垃圾中转站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善及运转经费投入,各镇负责镇以下垃圾池建设及垃圾收集运输经费投入。具体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比例因地而异,可参考由区、镇、村分别承担50%、30%、20%,也可由区、镇两级按照70%、30%的比例分担。垃圾转运环节的费用,区镇两级按七三比例分担,区拿大头;压缩转动环节,则全部由区里出资。区政府每年对各村下拨2-3万元垃圾清运费,由镇政府集中使用,对压缩站以上经费由区财政统一测算,纳入财政预算。

 (三)以健康运行为目标,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常态化管理。要着力建立健全运行保障机制,一是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格”的责任体系。区、镇负责对日常垃圾收集清运作业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各村负责配足村组所需垃圾桶、垃圾箱等环卫设施,配备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对组级垃圾收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村组负责本组日常垃圾清扫收集。二是建立日常工作运转协调机制。成立协调运转工作组,负责全区集中清运工作的总体组织和协调,以及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运营与维护。在管理主体上,由过去村居各自为政,改为区、镇、村共管。三是建立垃圾日常运输处理机制。实行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提高垃圾收集和入池率,最远村每3天收集一次垃圾,一般村每天收集一次垃圾。四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组建城乡环境卫生检查考核专班,按照环境卫生考核程序、内容、标准等相关制度,对全区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行日检月考,考核结果纳入全区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核拨保洁费用的依据。

  (四)以宣传引导为切入点,切实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搞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单位及新闻媒体要注重宣传,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在工作中做到“五个到位”,宣传到位,指导服务到位,设施落实到位,收运处理到位,激励到位。要通过宣传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垃圾“有处放”。在遵循农村风俗的前提下,本着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实用美观、数量充足的原则,在公共入口、人口相对集中点错离农户正门位置建设垃圾集并房。二是确保垃圾“能入池”。对垃圾集并房进行网格化管控,分村对垃圾集并房进行编号,绘制区域示意图,分别明确责任人及收集保洁人员,落实村组职责,用盯岗放哨的方式督促垃圾分类入池,使群众逐步将垃圾“随意丢”转变为“主动入池”的习惯。三是确保垃圾“集中转”。为解决垃圾池垃圾积压、不能快转运、转运费用没人出的问题,对各镇垃圾进行测量,实行定量考核,确保垃圾能够足量进入压缩站。要通过宣传为城乡一体化管理铺平道路,定期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并通过各个层面的工作会议层层落实,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城乡环境一体化整治与改革的热潮。(作者系襄阳市襄州区城管执法局党委书记、局长)